昔者《考工記》有言:“天有時,地有氣,材有美,工有巧,合此四者,然后可以為良。”今人之營四合院,雖無古匠之斧斤,然循禮制、辨形制、擇良材、精工藝,亦可得一堂五室之雅。
一、相地·立基
凡筑四合院,先擇地勢高燥、背山面水之地。以羅盤格定子午,主房坐北朝南,取“負陰抱陽”之勢?;娱_挖,深及老土三尺,以三七灰土分層夯筑,每寸三夯,直至聲實如磐?;鶎挸鲩苤怀叨?,謂之“放腳”,上砌條石九層,隱寓“九重臺”之意。

二、大木·舉架
1. 選料:皆用華北落葉松或老榆木,木紋順直,節(jié)疤不過寸。大料需“晾身”一年,俟木性安穩(wěn)。
2. 定例:正房七檁六椽,前廊后廈;廂房五檁四椽,不施斗拱。柱徑按“柱高十分之一定徑”,柱頭卷殺作“梭柱”,寓天圓地方。
3. 榫卯:柱與梁用燕尾榫,穿枋用箍頭榫,檁條用銀錠榫。每榫留“漲眼”二厘,以應(yīng)寒暑燥濕之變。
4. 舉折:按《清式營造則例》,自檐柱心至脊檁,每尺升高三寸五,謂之“五舉拿頭”。折屋之法,先定脊高,再按“五折”遞降,使檐宇如翚斯飛。

三、砌體·瓦作
1. 墻體:外墻“干擺細磚”,磨磚對縫,灰縫不過一韭葉;內(nèi)墻“絲縫墻”,白灰膏摻江米汁,歷久彌堅。
2. 影壁:位于垂花門內(nèi),清水磚雕“五福捧壽”,四角飾“卍”字不到頭,寓“萬福攸同”。
3. 瓦作:屋面用小青瓦,先苫護板灰背三層,再壓七層麻刀灰。瓦壟需“一搭三或一搭五”,脊獸依制:正脊用螭吻,戧脊列五獸,皆作“升龍降龍”之狀。

四、木裝修·小木作
1. 外檐裝修:
垂花門兩扇攢邊門,門心板浮雕“松鶴延年”。門枕石雕“抱鼓石”,鼓面刻串枝蓮。
2. 內(nèi)檐裝修:
正房明間設(shè)落地罩,透雕“歲寒三友”;次間用碧紗櫥,夾堂板繪“四藝圖”。槅心燈籠框起線,需“一寸三刀”,棱角分明。
3. 檻窗:欞花用“步步錦”或“龜背錦”,榫頭暗扣,開合無聲。

五、石作·磚雕
1. 臺明:階條石須“六面斧剁”,邊緣起“泛水”二分,防雨雪倒灌。
2. 踏跺:垂帶石下施土襯石,暗藏“崩山鑿”,防沉降斷裂。
3. 磚雕:門樓墀頭“博古插花”,以五層磚透雕,刀法分“落攢”“平活”,深淺互現(xiàn),影隨光移。

六、油飾·彩畫
1. 地仗:一麻五灰,每道灰后以小斧“拍麻”,使麻絲與灰層咬合。
2. 油飾:柱、門用“朱紅油”兩道,罩“光明漆”一道,歷久不暈。
3. 彩畫:梁枋作“雅五墨”蘇式彩畫,包袱心繪“西園雅集”,以赭石、花青、藤黃三色為主,不用金箔,示文士之清雅。

七、庭除·掇山
1. 鋪地:中心海墁以尺七方磚“十字縫”鋪,四周卵石嵌“萬不斷”紋。
2. 花木:院角植石榴、丁香各一株,取“留春”之意;魚缸置西南,以應(yīng)“風水”。
3. 假山:用太湖石,疊假山數(shù)峰,層巒疊嶂。峰下“落水”,淙淙如琴。

八、今材·古法
為防火、抗震,可于木構(gòu)暗設(shè)鋼暗銷、碳纖維布;屋面灰背中加一道SBS卷材,雖隱而不彰,然“古法為體,今技為用”,亦不失為良匠之道。
斯院既成,晝則日影篩金,夜則月華鋪雪;春聽鶯囀,夏挹風荷,秋聞桂子,冬負暄日。一院之內(nèi),可容三代同堂;四時之景,可抵十年塵夢。匠人之心,不過以寸寸規(guī)矩,還天地一段從容。